党史教育100讲|“中国之莺”在东湖长大!这里曾是她家后花园

2021-04-23 16:34   长江日报 -长江网  

追寻红色记忆 讲好东湖故事

本月起至七月

东湖风景区将陆续推出

100个东湖红色故事

本期内容

我们继续感受东湖的“红色印记”

100个红色故事之“人民的湖”

“东湖的女儿”周小燕

周小燕1917年出生在武汉,是我国著名的音乐家,被国内外音乐界誉为“中国之莺”。

1930年,父亲周苍柏兴建了东湖西岸“海光农圃”,供孩子们假期娱乐休闲。据周小燕回忆,童年时,她每年假期都住到东湖,“农圃三面环水,湖光山色,景色宜人。不过,父亲早就告诉我们:‘这地方将来不是你们的。我把它建设好了要献给人民。’”美丽的东湖,是她记忆深处最美好的回忆。

    周小燕纪念室

2007年6月,周小燕已是我国知名的歌唱家、音乐教育家、美声声乐教育大师。当她看到由武汉东湖风景区管委会出版的《魅力东湖》画册时,欣然提笔:“看了这本画册,勾起我幸福的童年回忆,希望你们把这块自然的风景能建造得更美,这也是我父亲的愿望。东湖永在我心中。我是东湖的女儿!”

今天,在海光农圃设有周小燕纪念馆,以纪念这位东湖的女儿。

李四光与东湖之畔珞珈山

1928年7月,著名地质学家李四光受命担任国立武汉大学筹备委员会委员。8月,经著名教育家蔡元培推荐,又被任命为武大新校舍建筑设备委员会委员长。

为选择好新校址,他请人从上海租来一架专机到东湖一带低空盘旋察看,又经常骑着毛驴带着干粮到珞珈山一带勘查地形、地质。

经过全方位考察和深思熟虑后,武大选定了郭郑湖(今东湖)之滨的狮子山、落驾山(珞珈山)一带作为新校址。为确保建设质量,李四光仔细审阅每一张设计图和建筑投标合同,然后盖上自己的印章。

1930年2月,武大新校舍破土动工,他亲临现场指挥和察看,及时解决建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聘请缪恩钊为监造工程师、森林专家叶雅各绿化校园。1931年10月,新校舍第一期工程竣工。

    万浩 摄

这些中西合璧的宫殿式建筑,使昔日“荒凉遍山野,乱石满山冈”的珞珈山成为一座美丽的大学城,受到国内外建筑专家的赞赏,新中国成立后仍有不少国家派考察团到武大观摩学习。

任桐建造琴园纪念“沙湖赐婴”之缘

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一位痴迷武汉东湖的人物,他生得长脸大耳,眼睛不大但很深邃,一字形胡子修剪整齐,衣冠楚楚,外形俊朗。这个毕生都沉醉在山水间的人,就是任桐。

说起与东湖的缘分,要追溯到辛亥革命之后,已不问世事寄居武昌沙湖的任桐,本是到歌笛湖一带视察商埠,这时,北门外忽然跑来一条狗,口衔一个女婴,慌张中吐在任桐的眼前。任桐将女婴抱回家中,叮嘱其妻全心抚养。

而当时任桐看到的沙湖,其实包括现在的沙湖、东湖、东湖风景区以及梁子湖、龙泉山。次年春,任桐感念沙湖赐女之恩,在武胜门外五里之遥、黄鹤楼之北、歌笛湖之西的沟口一带购地百亩,大兴土木修筑了“琴园”。

    蒙晓东 摄

琴园的园林建筑沿袭了中国园林中“亭台楼阁,假山池沼”的风格。琴园在创作和建造中,融入了主人清高风雅的思想,在布局和内容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使之颇具民族特色。但时光流转,琴园不幸毁于1931年大水之中。

(出品/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工委宣传部 来源/《东湖史话》 文字整理/晋晓慧 薛灵毓 见习编辑/李意娜 海报供图/赵少凯 海报设计/西家)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