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日一早8时,东湖上泛起艘艘“船舶”,载满了身穿红色救生衣的工作人员。询问得知,这些“船”是水上种植平台,作业人员正有序为东湖水域种植沉水植物。
作业人员正在目标区域种植沉水植物。 何晓刚摄
7时30分,在东湖子湖汤菱湖畔,15名作业人员准备好扦插专用竹竿、沉水植物苗等,乘坐水上种植平台从进入围隔内的目标点位,一手拿起竹竿,一手从材料篮中取出沉水植物,将其根茎插入竹竿前端凹槽后,快速往水里扦插。两名作业人员则根据同伴的作业进度不断调整平台方位,确保植物扦插方位疏密合理。
据介绍,这批作业人员正在进行的是东湖水环境提升工程的沉水植物补种工作。记者看到,面前碧波万顷的湖面沿岸浅水区由围隔划分为了不同区块,作为先行区进行水环境治理的“打样”。“汤菱湖区域共有25个片区,每个片区面积从几千到3万平方米不等,我们所在的24号片区面积为1.5万平方米。”武汉生态投资集团下属桥梁公司胡胜华博士介绍,目前作业人员正在向片区内以扦插的形式种植穗花狐尾藻,后期还将陆续种植苦草、轮叶黑藻、马来眼子菜等沉水植物,以此方式逐步恢复该片区沉水植物群落,让更多的水草通过科学方式重现东湖。
围挡内的湖水在空中俯瞰颜色较深,是因水草丰茂,近看清澈见底。何晓刚摄
“天气晴好的状态下,每天作业人员可在目标片区内科学播种2万平方米沉水植物,截至今年4月,东湖湖域覆盖面积10%的区域已生长出对水质提升有益的水草,连起来有320万平方米。”东湖风景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东湖各子湖水下地形、底质、风浪及鱼类牧食干扰等条件较为复杂,对维持透明度、水生植物定植扩繁等均有较大挑战,通过前期研究已确立了“示范区——先行区——全湖分批推广”的技术路线,正稳步推进水生态修复。记者抵达已种植完成的楚城先行区,2万平方米的围格内,湖水清澈见底,可见苦草、穗花狐尾藻等沉水植物生长,不时有小鱼在其间游动,荇菜、睡莲等水生植物也花开正好,几只䴙䴘在湖面憩息。围格上,记者更是遇见一只晒太阳的绿头鸭,不少游客驻足欣赏。
湖水中生长的穗花狐尾草。 何晓刚摄
水鸟在湖面游曳。 何晓刚摄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东湖水草丰盈,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水生植物减少,湖泊出现富营养化现象,东湖也从草型湖泊变成了藻型湖泊,水质下降。”胡胜华博士说,近年来随着初期雨水和溢流污染治理工程、控源截污工程、内源控制工程、水生态修复工程、水质自动监测预警系统工程等的持续开展,东湖的水质恢复到良好指标。胡胜华博士认为,湖泊治理是长期的过程,草型湖泊生态系统的重构能为湖泊带来更长远的意义,他介绍,沉水植物在生长过程中会吸收湖泊底泥中的氮、磷等物质,释放大量溶解氧,为鱼虾螺蚌等水生物提供良好的生境,“目前东湖正进行着浅水区水生植物的生长、种植、扩繁工作,后期将逐步向深水区发展,进一步提升沉水植物覆盖度和多样性,起到抑制藻类生长,最终形成自我维持的草型清水稳态的效果,再通过水生动物群落结构调整,最终形成健康的湖泊生态系统,对改善水质、提升生物多样性、提高东湖景观和美学价值都有很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