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武汉拥有大小湖泊166个,而东湖无疑是最璀璨的一颗明珠,经过多年治理,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成为名副其实的城市绿心……”7月14日,央视《新闻直播间》聚焦武汉东湖,以大美中国·览夏为主题,对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保护成效进行了直播报道。
“水下森林”养出良好生态环境
在央视画面中,碧波如镜的东湖下,鱼群清晰可见,夏日的阳光透过澄澈的湖水,洒在湖底摇曳的水草上,连片丰茂的“水下森林”和鱼群嬉戏共舞。水清岸绿,鱼翔浅底,一幅清新自然的生态画卷跃然眼前。
“良好的生态环境离不开水下森林的助力,水下森林是如何种植的呢?”央视记者在直播中娓娓道来,水下森林三分靠种、七分靠养。种水草一般是在春季,底质条件不好的,会直接把水草用改良底泥包裹后抛进水中;条件比较好、水深比较深的地方,就会用一根长竹竿,用“U”形叉子固定住水草的根部,将其直接插到底泥中。
“刚种下去的水草要至少经历1—3个完整的春夏秋冬才会慢慢稳定,日常养护就是检查水位的升降、清理水里的垃圾、杂物等,保持水面清洁;专业养护主要是收割、修剪、抽稀、补种等。”东湖风景区水务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东湖水下森林是采取“示范区—先行区—全湖推广”的路线逐步实施的。目前,“水下森林”连点成面,已达到320万平方米。未来希望水下森林群落稳定后还能增加物种的多样性,丰富食物链,增强水体抵御外界风险的能力,进一步增加水下森林的面积。
开放式生态博物馆成人民乐园
在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理念贯穿始终。近年来,当地通过水环境治理、山体修复、动植物保护等生态措施,净化空气,减轻热岛效应,保证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这座“开放式的生态博物馆”也成为备受市民游客喜爱的人民乐园。
在直播画面中,东湖岸边草木葱茏、绿树成荫。从空中俯瞰,一个个清澈的水塘整齐排列,被绿茵栈道划分开来。水塘中央,粉嫩的荷花点缀其中,在阵阵微风中摇曳生姿。
“我们在这边看到的水塘原来都是废弃的鱼塘,在2016年通过退渔还湖、生态修复对这里进行了系统改造,水塘格局的地形全部保留并泵入东湖水,串联各个独立水塘,构成完整的湿地水质净化系统。”武汉东湖国家湿地公园讲解员宋一琦介绍,“通过建立生态循环系统,原本水塘里的死水流动起来,水质可以提升达到Ⅱ—Ⅲ类。根据测算,在这座湿地公园里,每年净化水量约18万立方米。”
据了解,为创造良好的生态栖息地,维护生物多样性,湿地公园内还种植了湿生植物吸引动物,为鸟类提供丰富的食物来源和营巢、避敌的良好条件。最新一次的生物多样性调查显示,东湖共有维管束植物733种、陆生脊椎动物133种、鱼类31种。
“山青了,岸绿了,来运动游玩的人也多了。”汪汉生是一位老东湖人,居住在东湖畔15年,见证了东湖日新月异的变化,他点赞说,“东湖承载了太多人的快乐记忆,这片大自然赐予的绿色宝地,我们应该爱护珍惜。”
(长江日报记者李文婕 实习生徐卓瑞 通讯员彭冲)